2025 年 8 月首周銷量數據揭示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格局。零跑汽車以 1.02 萬輛的成績奪得周銷冠軍,環比增長 17.2%,其成功得益于 C11 等主力車型的性價比優勢和全域自研的技術積累。問界 M8/M9 則憑借鴻蒙智能駕駛系統穩居高端市場,據行業預測,這兩款車型全年銷量占比有望超過大型 SUV 市場的 75%,華為 ADS 智駕系統成為其核心競爭力。然而,小米 SU7 因交付問題導致銷量環比下滑 12%,暴露出新勢力車企在供應鏈管理和產能爬坡上的短板。
五菱宏光 MINIEV 的市場表現呈現出典型的 “規模與價值” 悖論。盡管其累計銷量突破 170 萬輛,但 3 年殘值不足 15% 的現實,反映出微型電動車市場的結構性困境。這一現象倒逼車企加速技術迭代,例如五菱推出的繽果車型通過搭載更大容量電池和智能網聯功能,試圖提升產品附加值。行業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 10 萬元以下車型銷量占比已從 2024 年的 35% 降至 28%,市場資源正加速向中高端車型集中。
技術路線分化與市場策略調整成為頭部車企競爭的關鍵。比亞迪通過 DM-i 混動技術實現銷量結構優化,其混動車型占比達 55%,而蔚來、小鵬等新勢力則面臨單車虧損超 4 萬元的壓力,被迫通過換電模式和城市智駕技術尋求差異化突破。這種分化在政策催化下進一步加劇,2025 年實施的補貼新政將 L2 級自動駕駛納入標配要求,技術實力薄弱的企業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2025 年 8 月實施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將續航門檻從 350 公里提升至 500 公里,這一政策調整直接沖擊了 10 萬元以下車型市場。根據瓜子二手車數據,新政實施后,低續航車型的二手車殘值再降 5%-8%,部分車齡 3 年的微型電動車殘值已不足 1.5 萬元。為應對這一變化,瓜子二手車推出 “補貼適配性檢測” 增值服務(599 元 / 次),檢測需求激增 200%,反映出消費者對車輛技術參數合規性的高度關注。
政策調整的深層邏輯在于推動行業從 “規模擴張” 轉向 “質量提升”。2025 年 1 月實施的以舊換新政策明確,報廢舊車并購買新能源乘用車可獲 2 萬元補貼,這一政策與續航門檻提升形成協同效應,引導市場向高性能車型傾斜。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續航 500 公里以上車型銷量占比達 42%,較 2024 年同期提升 15 個百分點,技術升級成為車企獲取政策紅利的關鍵。
二手車市場的結構性變革同樣顯著。瓜子二手車平臺數據顯示,新能源二手車滲透率已超過 20%,是整體市場的數倍,其中 73% 為純電車型,插混和增程車型占比不足 30%。平臺推出的 “100 天電池回購保障” 政策,通過技術檢測和售后保障機制,有效緩解了消費者對電池衰減的擔憂,推動新能源二手車交易規模同比增長 120%。
2025 年 1-5 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 116 萬輛,同比增長 33%,其中歐洲市場占比超 41%,成為全球市場的重要增長極。上汽乘用車、比亞迪等企業通過本地化生產和渠道建設,在歐洲市場取得突破,例如名爵品牌前 5 個月對歐出口 11.55 萬輛,穩居中國車企在歐銷量榜首。然而,歐盟新規的實施給出口增長帶來不確定性,預計 2026 年對歐出口增速將回落至 15%,主要原因包括碳關稅征收和技術標準壁壘的強化。
出口市場的結構性變化值得關注。插混車型成為新的增長引擎,2025 年 1-5 月出口量達 35 萬輛,同比增長 157%,其在中東、東南亞等市場的適應性優勢顯著。相比之下,純電動車出口增速放緩至 10%,反映出歐洲市場對高端化產品的需求飽和與東南亞市場對性價比的偏好。中國車企正通過技術輸出和合作模式創新應對挑戰,例如比亞迪與巴西企業合作建設電池工廠,試圖規避貿易壁壘。
政策層面的雙向博弈持續影響出口格局。中國政府通過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綠色債券等多元化融資渠道支持企業出海,而歐盟則以反補貼調查等手段施壓。這種博弈在技術標準領域尤為激烈,例如歐盟對電池碳足跡的嚴格要求,迫使中國車企加速布局零碳供應鏈。行業預測,2025 年新能源汽車出口占比將突破 40%,成為拉動產業增長的核心動力之一。
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三大核心趨勢:技術路線分化(混動與純電并駕齊驅)、市場結構升級(中高端車型主導增長)、全球化競爭加劇(政策博弈與技術標準角力)。政策層面,從國家補貼退坡到地方 “超充之城” 建設,形成了 “中央引導 + 地方創新” 的協同機制;企業層面,頭部車企通過垂直整合(如比亞迪刀片電池)和生態構建(如華為鴻蒙智行)鞏固優勢,新勢力則在智能化賽道尋求突破。
對于行業參與者而言,戰略機遇存在于三個層面:技術卡位(如華為 ADS 智駕系統、寧德時代鈉離子電池)、場景創新(如 V2G 技術在電網調峰中的應用)、全球化布局(如比亞迪在南美市場的本地化生產)。這場始于技術突破的產業變革,本質上是能源消費模式和全球產業鏈的重構,其最終結果將決定中國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競爭中的話語權。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經歷從 “政策紅利期” 向 “技術紅利期” 的轉型。企業需在技術迭代、市場分化和國際競爭中找到平衡點,而政策制定者則需在產業扶持與公平競爭之間把握尺度。這場博弈的終極目標,是構建一個技術領先、生態協同、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新秩序。
(責任編輯:子蕊)
新能源車產業鏈頭部公司2024年業績持續增長2025-02-12 13:51
|
新能源車產業鏈頭部公司2024年業績持續增長2025-02-12 13:51
|
寧德時代開拓多元創新路徑, 驍遙超級增混電池構筑新能源產業競爭優勢2024-10-25 16:35
|
王傳福:未來新能源車和燃油車的競爭,核心是成本的競爭2017-08-29 11:32
|
李書福:渴望競爭2017-06-21 15: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