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第 32 周(8 月 4 日 - 10 日)數據顯示,新能源乘用車終端銷量環比普遍下滑,但頭部品牌通過技術迭代與產能優化展現出顯著抗風險能力。特斯拉以 1.34 萬輛蟬聯新勢力榜首,同比逆勢增長 20%,其核心競爭力源于 Model Y 煥新版的全面升級:CLTC 續航提升至 719 公里,風阻系數降至 0.22Cd,后排新增 8 英寸觸控屏和雙層隔音玻璃,NVH 性能提升 20%。上海超級工廠通過產線自動化改造,將 Model Y 生產節拍縮短至 35 秒 / 臺,較行業平均水平快 40%,確保旺季交付能力。
小鵬汽車憑借 G7 改款實現反超,以 0.76 萬輛銷量力壓問界(0.7 萬輛)。新款 G7 搭載全球首顆圖靈 AI 芯片,算力達 254TOPS,支持城市道路全場景智駕,CLTC 續航突破 702 公里,較老款提升 16.6%。其肇慶工廠采用 “黑燈工廠” 模式,焊接自動化率達 98%,單車生產成本較傳統工廠降低 12%,為終端降價提供空間。
問界銷量短期承壓(0.7 萬輛),主因重慶鳳凰工廠高溫技改。此次技改涉及 200 多個裝配點位調整,新增 12 個智駕專用檢測工位,目標將 M7 產能提升至 2.5 萬輛 / 月,同時適配華為 ADS 4.0 智駕系統和鴻蒙座艙 5.0。盡管 8 月前兩周交付波動,但技改后總產能將達 8.5 萬輛 / 月,較此前暴漲 55%,為 9 月交付破 3 萬輛奠定基礎。
比亞迪雖以 5.48 萬輛領跑,但環比減少近 10%,暴露出高端車型市場的競爭壓力。其騰勢品牌 7 月銷量 1.14 萬輛,同比下滑 18%,其中騰勢 N7 僅交付 124 輛,遠低于問界 M8 的 2.1 萬輛。反觀問界 M8,憑借華為 800V 高壓平臺和 ADS 4.0 智駕系統,在深圳白石洲等復雜場景實現無保護左轉成功率 98%,暴雨天氣車道識別準確率仍達 95%,直接沖擊比亞迪漢 EV 市場。
特斯拉則通過 FSD V12 的規模化落地鞏固優勢。其北美實測數據顯示,FSD 在城市道路的接管率已降至 0.02 次 / 百公里,較 2024 年降低 90%。上海超級工廠新增的 4680 電池產線,將 Model Y 電池成本降低 18%,為后續降價預留空間。
合資品牌加速高端市場反撲。廣汽豐田鉑智 3X 憑借 126 線激光雷達和 Momenta 5.0 智駕系統,7 月交付 6834 輛,創合資純電 SUV 單月新高;東風日產 N7 搭載全域智能防暈車技術,配合 15.6 英寸 2.5K 中控屏,首月訂單突破 2 萬輛,直接對標比亞迪海豹。這種 “技術平替” 策略正在動搖自主品牌高端化根基。
7 月整體市場呈現 “冰火兩重天”: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增長 27.4%,滲透率達 48.7%,但純電動車增速(47.1%)遠超插混車型(2.8%)。這一分化背后是政策引導與技術迭代的雙重驅動。
純電車型的技術突破:800V 高壓平臺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問界 M8 純電版支持 20 分鐘快充補能至 80%,配合全國 5000 座華為超充站,徹底改寫補能體驗。寧德時代麒麟電池通過 “電芯倒置” 技術,將體積利用率提升至 72%,推動純電車型續航普遍突破 700 公里。政策層面,工信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路線圖 2.0》明確要求 2025 年 800V 車型滲透率達 30%,直接刺激車企技術投入。
插混市場的結構性困境:7 月插混銷量同比微跌 0.2%,是 2020 年以來首次負增長,增程式市場跌幅達 11.4%。核心矛盾在于政策門檻提升與用戶需求升級的錯配:8 月 11 日實施的國補新政將續航門檻提至 500 公里,導致 10 萬元以下插混車型殘值再降 5%-8%,瓜子二手車檢測需求激增 200%。同時,消費者對插混車型的 “過渡產品” 認知加深,更傾向選擇技術成熟的純電車型。數據顯示,7 月 15 萬元以上純電車型銷量占比達 58%,較 2024 年提升 15 個百分點。
當前市場格局呈現三大核心邏輯:頭部品牌通過技術迭代與產能優化構筑護城河,高端市場從參數競爭轉向場景定義,技術路線分化倒逼車企戰略聚焦。對消費者而言,純電車型的續航焦慮已實質性緩解,而插混車型需在成本控制與技術普惠上尋找新平衡點。
政策層面,國補新政與歐盟新規(2026 年對歐出口增速或回落至 15%)的疊加效應,正在重塑產業競爭規則。車企需在技術合規性(如歐盟電池碳足跡標準)與市場適應性(如下沉市場續航需求)間找到最佳平衡點。例如,五菱星光 S 通過純視覺智駕方案將 L2 級輔助駕駛成本降低 60%,在 10 萬元區間實現技術普惠,預售訂單達 2.3 萬輛,較競品高出 3 倍。
未來競爭的關鍵,在于構建 “技術 + 場景 + 生態” 的三維競爭力。特斯拉通過 FSD 與超充網絡形成閉環生態,問界依托華為鴻蒙實現車機 - 手機 - 家居無縫流轉,比亞迪則以刀片電池和 DM-i 技術打造垂直整合優勢。隨著這些戰略的持續落地,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從 “跟隨者” 向 “規則制定者” 轉型,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更核心的位置。
(責任編輯:子蕊)
千億賽道暗戰!“國家隊”重倉新能源汽車后市場,三大央企聯手改寫行業規則&2025GPRC全球動力電池回收2025-08-14 08:44
|
鋰電行業產業變革信號:資源整合與技術迭代重塑行業格局2025-08-12 14:18
|
本周新能源資訊匯總2025-08-11 08:36
|
南山新能源汽車技術公益培訓正式開班!2025-08-09 22:28
|
名額告急,【免費】搶學新能源核心技術,鎖定未來高薪職業!2025-07-23 16:24
|
當動力電池退役后:寧德時代的 “城市礦山” 計劃如何改寫回收格局?2025-07-17 09:08
|
本周新能源電池資訊一覽2025-07-15 08:12
|
從2025 年 7 月 10 日實施的新版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深入解讀當前新能源市場2025-07-11 08:48
|
新能源電池與汽車技術公益培訓即將開課啦!僅限50個免費名額,手慢無!2025-07-02 18:34
|
固態電池 2027 量產元年:中企半固態技術領跑,日韓全固態沖刺下的全球格局重構2025-07-02 08:52
|